close
「其實我比較希望入圍,這樣就可以讓那些小朋友來台北走星光大道,我走他們後面都可以。」

這是十月中訪問楊導演時,他提到對於金馬獎的感覺。

有十幾年的紀錄片工作經驗,也當過多次金馬獎的評審,楊導演對於得獎與否,有種看破勝負的灑脫;但是對於自己關心的事情,又像個小孩般地堅持。

在短短的一年半記者生涯裡,曾經有過兩次寫人物的經驗。很巧地,兩次都是寫紀錄片工作者。第一位是老台視人陳君天,拍了「大決戰」,即使動過大手術,每天還是工作超過10小時,對於工作的熱情顯而易見。

相反地,楊力州導演也有用不完的熱情,但他不是洶湧澎湃的熱情,反而是安安靜靜、細水長流的熱情。

是「奇蹟的夏天」上院線的第一個禮拜天吧!趕到西門捷運站前的廣場,早就被影迷和各家媒體擠得水洩不通。好不容易擠到楊導演身邊,掏出名片;「楊導演,我以前採訪過您的學生。」「真的?哪一位?」「鍾權。」「哇!他現在在北京吧......」簡單聊了兩句,楊導又被拉回合影的地方。這時,只見他一會兒幫小球員拉拉衣服,調整角度,又不時提醒攝影大哥「多拍點小朋友,不要拍我了」,一直把麥克風往中間遞。

採訪期間,曾經跟楊導跑了幾次校園;有些場合是在中午,也有在晚上;有一兩百人的大教室,更有十幾二十人的社團例行活動。

「真的很佩服他,同樣的東西可以一直講,都不會煩,」宣傳期間跟著楊導全省奔波的行銷企劃,其實都已經累癱了;可是講台上的楊導,還是認真地回答每一個問題。

紀錄片導演的角色其實很尷尬。他不像拍劇情片的,手下有一班編劇、演員、攝影、剪接可供差遣,他得自己找題材,說服被攝者;又得常常在經費不夠的情況下,做完所有的後製,再想辦法找機會播放。就算闖出名號,也不能保證下個題材一樣精彩。所以許多人拍紀錄片,都只是當作「副業」;像楊導一樣能撐個十幾年的,也是個奇蹟。

跟楊老師的弟子之一----鍾權聊到這次得獎,他也有些訝異;因為去年金馬的最佳紀錄片「翻滾吧!男孩」,跟奇蹟相近;所以,應該是「醫生」得獎的可能性較高。

我說,這應該不只是電影本身,而是對楊老師十幾年來在紀錄片工作上的肯定。

「我希望不只夏天有奇蹟,甚至到冬天都還可以有奇蹟出現。」

現在,真的出現奇蹟了。

再度恭喜楊導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ue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