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到動機,AIESEC那套大家都很熟了。在這裡,我們聊聊別的。

生長在一個忙碌、緊張、壓力大到無法喘息的小島上,台灣人要是能找出一段讓手機關機、電腦休眠、行事曆放空的時間,那叫做奢侈。

這種奢侈並不昂貴。常常我們以為,許多事情少了自己就無法轉動;或者以為在夢想與現實的兩難之間,屈就現實才是識時務的最佳抉擇;或者,在「父母在,不遠遊」、「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的古訓之下,年方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既熱血澎湃又義無反顧地投入社會早已設定好的角色框架,期待五年後賺得人生第一輛轎車、十年後生下第二個孩子、二十年後付清房貸的尾款、三十年後存滿退休所需的所有花費......。

正因為生活裡充滿了物化的人生目標,即使還不夠了解自己,我們急忙地為自己掛上各種標籤。一句簡單的「請問你是?」,引來的答案可能有「我去年從台大畢業/我現在在花旗/我上禮拜剛從上海回來/我明年打算去英國念MBA/......。」悲哀的是,在許多標籤堆砌之下,人們往往忘了自己是誰。

於是台灣成了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社會;每個人努力工作,求的是今天在自家後園栽下種子,有朝一日能開出花、結出果來,卻沒想到一塊更肥沃的樂土,可能就在離家門口不到十步之遙的地方。

生活其實可以不必這樣。

在龐大的社會機器底下,每個小螺絲釘固然有它的重要性,但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了解自己是怎樣的材料,恐怕比急著把自己塞進一個既定的位置還更重要。夢想與現實也許無法兼顧,但拉長時間來看,能夠毫無顧慮地「浪費」生命在追求夢想上,恐怕也只有在年輕的時候;更何況,你怎麼知道這個夢想有一天不會成真?甚至,當你還不知道自己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時就做了一大堆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生涯規劃,其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生不是一串寫好的電腦程式,按個「enter」就自動從頭執行到尾。要是人生變得如此,就像哈利波特提前揭露大結局,還有誰願意在誠品徹夜排隊搶首刷版?

為了不讓我的人生變成一部毫無趣味的小說,我選了一條生涯主幹道旁的岔路試試。這條路雖不至於崎嶇難行,也足以搞得滿身狼狽;離開主流當然有風險,但還在能承擔的範圍內(看苗頭不對,行李收一收跳上飛機回台灣就好了);更重要的是,這條岔路可以滿足我對追求夢想的一切不實際幻覺,可能飛得很高很遠,也可能摔得很重很慘。不過邱吉爾也說過,「勇氣就是冒險的禮物」;所以,帶著一年期的回程機票,我上路了。

這種行為,好聽叫做追尋自己,難聽叫做逃避現實。自從我2005年九月在天下寫了那篇超級鬼打牆的特別報導後,一個新名詞出現了。

流浪 。

東拉西扯了一大堆,是時候進入正題。以下就是我的流浪記錄。

這只是前言;不過寫的讓自己很有感覺。我想,這得感謝之前一年半的記者訓練,以及在印度遭遇的種種光怪陸離。

想看正文的朋友,恐怕得等等了;八個月的日記整理起來可是要人命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ue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