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愛的minuetto,您好

恭喜您已初步通過審核,您應徵XX雜誌 記者一職即將進入第二階段。
此階段要請您親筆撰寫一份讀書心得報告以作為此階段的審核資料。

書名:發現台灣(上)(下)兩冊
題目:「發現台灣」讀後心得
字數:2000字

前一個禮拜五才玩完第一階段, 這個禮拜一就把第二關的通關密語寄過來了, 效率真高

說到讀書心得, 想當年大一時天不怕地不怕, 跑去修一門聽說要讀很多書的課, 平均每兩個禮拜就要交一篇讀書心得, 上課時還要分組提問答辯; 一個學期下來, 讀了幾本書, 也練成一身如何在時間壓力下寫出三四頁A4報告的好功力(題外話: 那位開這門課的老師日後也成為我畢業專題的老闆啦)

Anyway, 該報告全文如下:

很久沒有一口氣讀完兩本書了。雖然這不是第一次讀台灣史,可是一翻開書頁就不自覺地一直讀下去,彷彿從前都未曾接觸過似的。

台灣與中國:熟悉卻又遙遠的兩岸

從明朝末年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到清末的劉銘傳、李鴻章,這些在近代中國名氣響亮的人物,都跟台灣脫不了關係;

征服台灣使康熙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自強運動造就了台灣第一次的現代化,馬關條約不只割讓了台灣澎湖,也成為日後維新變法與民主革命的主因。 三百年來的台灣史,其實就是具體而微的中國近代史。

但是,台灣又有許多與傳統中國格格不入的地方。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不論先來後到,總能說出自己的祖籍是「福建同安」或「廣東梅縣」,那麼不同背景的人居然能生活在一起,在中國還真是少見。

相較於以農立國的中國,台灣從來就是仰賴貿易來發展經濟,雖然也曾有蔗糖、樟腦等農產品,卻從未出現大陸上那種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經濟生活的分際也造成了社會風俗的差異。

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台灣曾經由多個不同的政權統治:荷蘭人、明鄭、清朝、日本…每換一次統治者,總會帶來一些陣痛,但也為這個小島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長遠來看,這些政權轉移就像是一場接力賽,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發揚,也造就了今日台灣多元文化的風貌。

台灣第一次正式脫離中國領土,是在西元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但荷蘭人在今日台南設立殖民地之時,已經預告了台灣的歷史走向;一道台灣海峽雖然無法隔絕互動,卻也注定兩岸將會有各自的發展。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也許就像清朝時兩岸之間的「點對點」港口貿易,雖然關係緊密,終究無法連成一體。

以史為鏡 可以知興替

當我們苦思台灣的未來,甚至中國的未來在哪裡時,歷史永遠等在那兒等著我們去找答案。

台灣第一次發展到極點,是明末清初之時;來自日本、荷蘭、中國大陸的商人在這裡貿易,互通有無,鄭氏父子更因為掌握了海上霸權,得以跟傳統的中原勢力分庭抗禮。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發現,出海並非只能捕捕魚而已。

隨著時間推演,十九世紀末期的台灣成了中國現代化的旗艦。英法聯軍打開了台灣的港口,兩百年前的台南安平港的貿易盛況在台北艋舺重現;世界各國的商船來來往往,台灣的出口貨物也從鹿皮轉變為樟腦;在此同時,中國第一場現代化的實驗也在台灣展開:鐵路、新式學堂、採礦、現代郵政、電力系統…比起大陸本土只重視軍事發展,在台灣感受到的是生活上的根本改變。今天的台灣也在大聲疾呼與國際接軌,但在一百多年前,台北就已經是個中國少數的國際都市了。

從過去的經驗中可以得知,不論台灣的統治者是誰,在發展經濟上,善用台灣的地理優勢來創造自身的價值,幾乎已成為不變的法則;相反的,若是與外國斷絕來往,不論是被迫或出與主動,都只是讓台灣的發展停滯不前。

近代的中國不也正是如此嗎?中國的五千年燦爛歷史中,雖然也發生了幾場轟轟烈烈的戰事,但受到挑戰的往往只有統治者的政權;然而,英國人帶來的不是只有鴉片,南京條約後中國面臨的不只是武力入侵,而是對於現況的全面挑戰;從前的蠻族進入中原,總是對中國文化懷有孺慕之情;現在的蠻族卻是根本不理會這一切!

當時中國面對的,其實是海洋/商業文化與大陸/農業文化的對抗;而衝突最激烈的地方,就是台灣;只是當時這兩大文化在台灣並沒有太多對抗的情勢,反而在主政者的努力下,台灣成為了推行自強運動的典範,甚至在日本統治時期,初期建設也是依照劉銘傳規劃的藍圖進行。

倘若甲午戰後台灣沒有被割讓給日本,現代化成果卓著的「台灣經驗」也許會成為全國模範,各省乃至於中央起而仿效,中國或能提早脫離被列強瓜分的苦海;只是這一切在馬關條約簽定後,都只能化為空想了。

今日的中國大陸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在內,社會價值觀急速轉變、除了上海北京等沿海大都市,內陸的發展不進反退,年輕人莫不急切地希望出國留學以求得名利;在外,各國企業都在覬覦這個全球最有潛力的市場,「中國熱」甚囂塵上;這個時候,中國該往哪裡走?

是的,台灣,就在台灣海峽的另一側,早已走過這一遭。

發現台灣以後

「發現台灣」只寫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歸還給中國為止;可是每個台灣人都知道,台灣史正要進入最精采的部分。

接下來台灣發生了好多事情: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來台、土地改革、經濟發展、中美斷交…

展望未來,台灣也面臨了許多的機會與挑戰:中共在國際上的打壓,內部各個族群之間的對立,甚至經濟發展也遇到了瓶頸。這些問題有些早已出現過,有些則是前所未見,但都是我們必須克服的。

在太平洋西南端的這個小島上,陳永華、沈葆楨、劉銘傳、後藤新平等人已經留下屬於他們的歷史;接下來,還有主持十大建設的蔣經國、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孫運璿、李國鼎、將五四運動精神在台灣發揚光大的傅斯年、胡適;在這一場永不結束的接力賽中,每一棒比起前人都毫不遜色。

如果說,三百年前台灣就已經是「亞太營運中心」;

如果說,一百多年前台灣就已經是中國最現代化的一省;

如果說,台灣早就已經創下多項世界第一;

未來呢?誰將接下這個沉重的擔子?台灣又將在未來的世界舞台上扮演怎樣的角色?

現在,台灣第一次出現了自己產生的政權,「台灣人的未來由台灣人自己決定」的主張,也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

那麼,該如何讓台灣再現往日風華,就是這一代台灣人的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ue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