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終於去看了艋舺。

西門町街上還看得到主角的海報,但現實的是,即使是熱門的週五晚上,觀影人數已經不到整個廳的三分之一。算算時間,離首映應該還不到一個月吧,很擔心這股艋舺熱,最後會來得快去得更快。

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代表片商以及電影院都很給面子,導演也理應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揮灑。而艋舺也的確是個宏大的故事,打破這幾年來,台灣電影只能走小品精緻的風格。當然,要談這種「破格」,兩年前的海角七號算是打響第一砲,雖說後來也因為古今交代不清成為小瑕疵,但也代表導演的雄心壯志,還有不服輸的勇氣。

不只是台灣導演,應該全世界所有的電影導演,都想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所有的故事講完。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一直是門減法藝術,永遠在演員、劇本、發行商、檔期、金主之間拉扯,而導演好死不死就是那個得扛所有責任的倒楣鬼。例如說,計較為什麼鈕承澤還要自己下海演外省幫老大的,可能得想想那些他原本中意的演員,是不是都因為在大陸拍戲喬不出檔期?或者,台詞太過說教、冷硬,有沒有可能是為了躲過分級審查,以求更大的發行市場,也就是更有可能的獲利回收?

回來看艋舺本身。正因為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定在萬華,很難不讓人想起二十年前,同樣以萬華為背景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然,要把鈕承澤與楊德昌兩個人硬拿來比較實在有欠公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訴說「青春」的故事,似乎逐漸收斂成台灣導演必須面對的考驗。牯嶺街如是、艋舺如是,甚至九降風、黑暗時光、美麗時光亦如是,更不用說藍色大門了。

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故事,可說是再簡單也不過了。回頭看香港,那麼多的黑幫、警察系列電影,不也都是生活中的經驗嗎?而且,即使沒有在香港生活過的,仍然能夠看得很樂。台灣的青春電影,也該有不相上下的魅力才對。

當然,不管是艋舺、海角七號、或是故事結構、演員表現都驚人地完整的九降風,都還有許多改良空間。像艋舺,拉出了一波台灣電影少見的宣傳手法,更直接在春節檔期與好萊塢大片硬碰硬(後來證明票房一點也不輸人),但在選角或劇本上,都可以再細膩一點。但至少台灣的導演開始敢花錢了,也曉得光靠新聞局輔導金,只能拍出一些還算OK的畫面,但絕不會是扣人心弦的電影。

希望每個台灣導演(還有金主),都能有鈕承澤、魏德聖這種想要征服市場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ue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