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看得不太舒服。除了因為整部片子一直在噴血,我也很久沒有在熱門時段(週末下午)看熱門電影,很不習慣跟一兩百人一起盯著螢幕,看電影的時候很難全神貫注。
百老匯的原版音樂劇長達三個小時,而電影版本則改成兩個小時。原劇是個情節複雜,人物也各有特色的劇作,現在硬生生砍掉三分之一的時間,看得出來導演費了不少工夫維護整個故事的完整性,但看起來又不會過於急切。如結尾時的高潮部份,電影裡所有的主角在短短半小時出現在兩個小場景中,不但各自的戲份有發揮空間,剪接過後也讓人有一氣呵成之感。此外,導演善用細節(化妝、衣著)來反襯人物性格,用場景變化對應人物性格的轉變,雖然有幾個關鍵點稍嫌輕率,或是鋪梗太過明顯,仍然瑕不掩瑜。Tim Burton確實是鬼才。
然而,我寧願把大部分的功勞歸於Stephen Sondheim。
這位S大是誰?在電影工作人員名單中,他只掛名劇本以及歌詞,但在百老匯一帶,有誰沒聽過我們Sondheim的名號?
提到音樂劇,大家應該都是先想到Andrew Lloyd Webber。歌劇魅影、貓、艾薇塔......等,早已跟百老匯劃上等號。美國人可不這麼想。Webber明明是英國人,歌劇魅影等劇碼也是在倫敦首演後,才「出口」到紐約來;眼看別人在自己地盤上猖狂,自尊心強的老美當然會不平衡。
好在有這位S大大,才撐起美國音樂劇產業的一片天。與Webber不同的是,Webber專攻音樂,而Sondheim是詞曲通包。除了Sweeney Todd這部少見的驚悚題材之外,Sondheim生涯的扛鼎之作,是另一部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把所有西方童話做了大匯串,如白雪公主跟睡美人是鄰居,傑克長大後娶了灰姑娘的女兒,甚至還一路編到所有的主角長大成人的Part 2。好死不死,Into The Woods跟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居然同年角逐東尼獎----兩雄角力之下,最後由幾項大獎還是被Sondheim留在美國,讓Webber只能抱憾回國。
美國西岸的好萊塢向東岸的百老匯借點子來用的前例比比皆是,而且也都有不錯的成績。這會不會刺激更多的小劇場工作人員走向大螢幕呢?或者,玩慣大成本大製作大卡司的好萊塢製作團隊,面對這種走精緻手工路線的故事會不會反而弄巧成拙(這個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希望以後百老匯的音樂劇要改編時,除了要找到原作者跨刀外,最好也弄來Tim Burton(Woddy Allen也不錯)這種等級的導演,否則很容易改得面目全非。
總之,不怕看人體噴血畫面的朋友們,是可以找個時間好好欣賞一下。
- Feb 03 Sun 2008 22:13
[電影]Sweeney Tod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