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個禮拜,體驗了耳聾是怎麼回事。

上個星期天遊完泳後,發覺耳朵進水的狀況比過去嚴重許多,撐了幾天,受不了,找上耳鼻喉科。「你這是耳垢栓塞。」檢查過後,專業的醫師嚴肅地宣佈了這個好消息。問題的根源,是耳垢在耳朵裡堆積太多太久,不但取不出來,還有可能影響聽力。

聽起來可怕,但不幸中的大幸是,這不是什麼難治的疾病。點些藥水,保持清潔,醫生在回診時用器具在耳朵裡攪弄一陣,惱人的耳垢三兩下就清潔溜溜了。

昨天晚上,醫生抽取出最後一批耳垢時,四周的聲音突然清晰了起來。原來,旁邊化痰的機器會發出雜音,櫃台印表機的聲響比想像的大,醫生講話聲音也不那麼低沈。

我回想起過去一個禮拜的生活。走在路上,人車經過的聲音不是那麼吵雜,過馬路得更加小心;聽別人說話,得把整個身體前傾過去,努力從嗡嗡的雜訊裡辨認出訊息;電視裡頭的節目,也突然沒那麼吸引人了。所以,即使整個人外觀看起來沒什麼變,自己卻很清楚,生活跟以前不一樣了。縱使只有一個禮拜,也不是完全喪失聽覺,依舊很不好受。

還好,視力沒有問題。這一個禮拜內,看完宮部美幸的龍眠。兩個有超能力的小孩,反而過個痛苦的日子。這有趣了,我是因為喪失某些能力而覺得不舒服,沒想到異能者也是。

故事很好看(感謝Tommy的介紹),但是封面那句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失去了原有的能力而活得很辛苦,但他卻因具有額外的能力而痛不欲生。」

失去原有的能力,某個程度上還可以被社會接受。像是不會講話的,可以帶塊小白板在身上,跟「正常人」溝通。當然這也是一種強迫,否則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去學手語,而是他要帶白板呢?

但是擁有額外的能力,這對一般人來說更匪夷所思了。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不是怎麼讓他們融入社會,而是將他們隔離,甚至當做可利用的資源。X-Men演的,其實跟這個小說沒差多少。

讀著讀著,突然覺得自己的狀況其實沒那麼糟。我的問題就一個禮拜而已,遲早會好,可是那些一輩子失去能力,甚至是所謂的「天才」,他們的生活恐怕跟正常人距離更大。

我們能不能用更開闊的心去包容這些不同呢?還是,有殘缺的人,其實正是無法接納不同的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ue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