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第一期的經濟學人,有篇文章很有趣:Generation Y goes to work

1980年代後出生的Y世代,也就是台灣俗稱的七年級,開始大批大批進入職場;但好死不死的,這批從小就吃好住好長大的小朋友(暫時先把某些未開發與開發中國家放一邊),剛出社會就遇到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算算時日,上次這種慘狀可得回溯到八十年前經濟大蕭條----不過,當年可沒什麼草莓族這種東西,也沒有新興國家崛起,更沒有嬰兒潮退休的威脅。

這篇文章沒有鬼扯那麼多背景因素,卻很平實地分析了Y世代與長輩的異同。大家都想要穩定的工作,不想太常換老闆,然而這個世代也普遍給人不能抗壓、無法承擔重責大任的印象。好在,這些小朋友還算有創意,對付新科技跟吃飯喝水一樣容易,而且遇到有興趣的事情會一頭栽下去,不弄個水落石出不肯放手。

文章最後下了一個有點白爛卻也不失中肯的結論:雇主跟這些小朋友如果能各退一步,就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台灣也有媒體處理過類似主題。幾年前Cheers就寫過「七年級來了」;去年九月的封面故事「大將就是你」也把焦點放在七年級上;其他林林總總的七年級職場適應文,更是散見各大書報雜誌。

身為七年級的一份子,覺得他們似乎都把這些小朋友想簡單,也想複雜了。

Generation Gap,generation之間本來就有gap。例如嬰兒潮世代跟他們的父母那輩,就有很明顯的差異:一個是歷經戰亂之後的倖存者,一個是戰後出生的經濟中流砥柱。有在看光陰的故事或寶島一村的,應該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七年級也是一樣。等這些二十幾年前出生的小朋友終於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前兩個世代的人已經佔有一席之地了。面對一個全新的世代加入,彼此一定都會不適應。所以,這個時候抱怨「現在的小朋友都怎樣怎樣怎樣」的人,多半都沒有認知到,這群小朋友根本不是自己一夥的。

簡單的處理完,再來就是比較複雜的。到底這些小朋友有啥不同?

「七年級」一詞已經完美說明了一切,因為從民國七十年代以後,社會上發生的每件事情都對這些人帶來一輩子的影響。就拿1981出生的來說,當他還在小學,就歷經蔣經國過世、天安門事件、野百合學運,還有解嚴、解除動員戡亂。上了國中,是總統首次直選、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高中,則是網路大為興起、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一敗塗地。最後,在屢創新高的大學錄取率之下(以及包括推薦甄選等等多元入學方式),這些人見證首次政黨輪替;更有不少七年級的小朋友,把生平第一張選票投給了陳水扁------但同樣也是這群人,在十個月前把馬英九送進總統府。

我相信,在這種環境裡成長的世代,內涵絕對不那麼膚淺,而且只要再過十年,這些人即將全面接管社會各個層面。你覺得他們還太嫩?看看美國吧,歐巴馬振奮人心的就職演說,是一個27歲的「小朋友」,在星巴克寫出草稿的。去年的台灣書市,討論度最高的新人作家,是個不到三十歲的男孩謝旺霖。

社會變了,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世代之間的差異。世界不會因為小朋友上工了就此垮台,但是把這些小朋友變成自己人,恐怕是個不聰明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uetto 的頭像
    minuetto

    traffic light

    minue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