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天下傳播營的第一份個人作業
今天聽到很多人的故事: 原來有同學的爺爺是蘭嶼的命名者, 也有同學的爸爸當過間諜(!), 也有人要把自己的報告獻給剛過世不久的爺爺。
這一堂讓大家輪流上台的課程, 絲毫不比其他明星級講師遜色
1200 B.C.: 蔣氏的起源
「蔣」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姓氏;他是一種常見農作物-茭白筍的古名。茭白筍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原產地在中國,栽培歷史已有一千年之久,分布範圍很廣,南至廣東,北至黑龍江都有分布;約於二百年多年前傳入台灣。
根據蔣夢麟先生在「西潮」一書中的考證,蔣姓的始祖可以上溯至西元前一千多年。西元前十二世紀末,西周成王時期,周公的第三個兒子-百齡-被封在黃河流域下游一塊叫做「蔣」的地方;根據後人推測,那塊地之所以被稱為蔣,可能是由於當地的茭白筍長得特別茂密。從那之後,百齡的子孫以及蔣地的居民,就以蔣作為姓氏了。
曾經在歷史上留名的蔣氏祖先,最早的一位是三國時期的蔣琬。他是湖南湘鄉人,跟著劉備入蜀,曾被諸葛亮稱讚是社稷之才。我的祖籍是湖南衡陽,跟蔣琬是同鄉,很可能就是他的後代。
家族歷史中最早定居在湖南衡陽的蔣氏祖先,是一位「應榮公」,族譜上寫的是「松亭蔣氏始祖 居衡陽松亭渡」,可惜存歿已不可考;現在能上溯至最遠的,是我的高祖父「傳隸公」(道光二十四年生,西元一九一七年歿),而他的孫子,也就是我的爺爺,則是松亭蔣氏在台灣的第一代。
從西周時代開始,蔣氏的祖先從黃河下游一路往南遷移,直到二次大戰後抵達台灣為止,剛好跟中國文化從北向南傳播的脈絡不謀而合。
1949 A.D.:歷經苦難的上一代
我的爺爺-蔣載文-是他那一代中排行最小的兒子,也只有他一個人到台灣來。爸爸常常說,爺爺一輩子都在逃難,第一次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逃日本人,被迫離開家逃到四川貴州一帶;第二次則是逃共產黨,更是大老遠跑到台灣來,之後雖在開放探親後回了老家幾次,但卻在台灣終老,連火化後的骨灰都放在來台灣後居住最久的苗栗。
族譜上,爸爸的出生日寫的是西元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六日,但其實爸爸自己也不確定是否真的是這一天;爺爺奶奶都不識字,而且在那種動盪的時代中,每個人都因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而惶惶不安,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去記小孩子的生日。唯一能確定的是,爸爸是在爺爺帶著家人逃難時,在南京出生的;跟著軍隊來台灣以後,曾經在台中的公館住過一陣子,後來在爸爸小學快畢業時,才又隨著軍隊移防,搬到苗栗的眷村定居。
媽媽這邊也是有著相似的背景。外公跟外婆都是湖北人;據了解兩家人是世交,從小就指腹為婚;外公跟外婆長大後,因為外公家道中落,這樁婚事還曾一度作罷;沒想到外婆卻很堅持一定要嫁過去!
要是他們當初沒成婚,就不會有媽媽,更不會有我了吧!
外公與外婆結婚後,也是因逃難來到了台灣,居住在宜蘭;在生下第四個孩子後不久,外公就因肝病去世了;當時最大的孩子-也就是我媽媽-才在唸國中而已;所以,外婆是獨自一人把四個小孩子撫養長大的,也因此至今我們跟舅舅及阿姨之間的感情都很好。
西元一九四九年,這個時間點在歷史課本中被認為是國共對峙至今的起點,但對我的父母,還有其他許多在此時來到台灣的人而言,是對故鄉的告別,更是新生命的開始。
1981 A.D.:蔣家在台灣最小的孫子出生
時間來到民國七十年。
在我出生的時候,爸爸還是軍人,駐紮在金門;媽媽是國小老師,正帶著姐姐住在宜蘭羅東的外婆家待產。據說我出生的當天早上,媽媽還騎著腳踏車去學校上課;接近中午的時候就感覺要生了,就趕緊回家,接著再送往醫院;約十二點多的時候我就出生了。
「生你的時候很順利,沒有什麼痛苦,所以從小就知道你會很乖很聽話。」每當媽媽講到這個故事時,都會拿這句話做結論。
當時,台灣還不流行某某年級這種名詞,社會風氣也不如現在開放;於外,剛歷經中美斷交的衝擊;於內,竹科成立不久,日後成為台灣產業主力的科技產業正要萌芽。
在我出生的那個月份,四月,恰好發生了一些世界大事:雷根總統被暗殺、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成功、還有獲得普立茲獎的華盛頓郵報記者,被揭發其獲獎的報導是捏造的……。
不過,在這些大事的背後,也有一些漏網新聞:
【聯合】70.4.30 對我不重視版權的行為 傅利德曼表示遺憾
早在二十幾年之前台灣就已經出現了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聲音;然而長期不重視的結果,使台灣企業無法累積研發實力,所以仍然是關鍵技術的進口國;經濟學大師當年的遺憾,成為台灣今日的痛處。
【中央】70.4.12 孫院長在科技顧問會議中提示 重新調整經濟結構 及早培植人力資源
令許多產業界人士懷念的孫運璿資政,在行政院長任內最重要的建樹就是完成台灣的產業轉型;在此次科技顧問會議中,確定台灣要以「能源利用、材料科技、電子與資訊工業」為發展重點,也將促使教育部門努力於科技人才的培育。以後見之明來看,這次會議奠定了日後台灣成為科技大國的基礎。
【新生】70.4.24 台灣地區實施戒嚴卅年 絕大多數居民認無妨礙
這樣的新聞在今天看來顯得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民意調查中,卻有百分之六十點三的人認為「廢除戒嚴法對社會生活安定與國家安全會有影響」,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贊成「結夥搶劫、擄人勒索、暴亂等案件應用軍法審判」!我們固然不能夠因此就認為台灣應該回到從前的戒嚴時代,卻可從中看出台灣人民對安定生活的渴望是始終如一的。
「我從哪裡來」的故事寫完了,可是尋根的路才剛剛開始。爺爺過世後,爸爸叫我用電腦重新修正家裡的族譜,我的名字也第一次出現在上面。之後,他很認真的跟我說,不管以後台灣跟大陸的關係如何,有機會的話一定要把台灣這邊的族譜跟大陸的接起來;也許要等到那個時候,才算是真正找到自己的根吧!
今天聽到很多人的故事: 原來有同學的爺爺是蘭嶼的命名者, 也有同學的爸爸當過間諜(!), 也有人要把自己的報告獻給剛過世不久的爺爺。
這一堂讓大家輪流上台的課程, 絲毫不比其他明星級講師遜色
1200 B.C.: 蔣氏的起源
「蔣」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姓氏;他是一種常見農作物-茭白筍的古名。茭白筍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原產地在中國,栽培歷史已有一千年之久,分布範圍很廣,南至廣東,北至黑龍江都有分布;約於二百年多年前傳入台灣。
根據蔣夢麟先生在「西潮」一書中的考證,蔣姓的始祖可以上溯至西元前一千多年。西元前十二世紀末,西周成王時期,周公的第三個兒子-百齡-被封在黃河流域下游一塊叫做「蔣」的地方;根據後人推測,那塊地之所以被稱為蔣,可能是由於當地的茭白筍長得特別茂密。從那之後,百齡的子孫以及蔣地的居民,就以蔣作為姓氏了。
曾經在歷史上留名的蔣氏祖先,最早的一位是三國時期的蔣琬。他是湖南湘鄉人,跟著劉備入蜀,曾被諸葛亮稱讚是社稷之才。我的祖籍是湖南衡陽,跟蔣琬是同鄉,很可能就是他的後代。
家族歷史中最早定居在湖南衡陽的蔣氏祖先,是一位「應榮公」,族譜上寫的是「松亭蔣氏始祖 居衡陽松亭渡」,可惜存歿已不可考;現在能上溯至最遠的,是我的高祖父「傳隸公」(道光二十四年生,西元一九一七年歿),而他的孫子,也就是我的爺爺,則是松亭蔣氏在台灣的第一代。
從西周時代開始,蔣氏的祖先從黃河下游一路往南遷移,直到二次大戰後抵達台灣為止,剛好跟中國文化從北向南傳播的脈絡不謀而合。
1949 A.D.:歷經苦難的上一代
我的爺爺-蔣載文-是他那一代中排行最小的兒子,也只有他一個人到台灣來。爸爸常常說,爺爺一輩子都在逃難,第一次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逃日本人,被迫離開家逃到四川貴州一帶;第二次則是逃共產黨,更是大老遠跑到台灣來,之後雖在開放探親後回了老家幾次,但卻在台灣終老,連火化後的骨灰都放在來台灣後居住最久的苗栗。
族譜上,爸爸的出生日寫的是西元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六日,但其實爸爸自己也不確定是否真的是這一天;爺爺奶奶都不識字,而且在那種動盪的時代中,每個人都因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而惶惶不安,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去記小孩子的生日。唯一能確定的是,爸爸是在爺爺帶著家人逃難時,在南京出生的;跟著軍隊來台灣以後,曾經在台中的公館住過一陣子,後來在爸爸小學快畢業時,才又隨著軍隊移防,搬到苗栗的眷村定居。
媽媽這邊也是有著相似的背景。外公跟外婆都是湖北人;據了解兩家人是世交,從小就指腹為婚;外公跟外婆長大後,因為外公家道中落,這樁婚事還曾一度作罷;沒想到外婆卻很堅持一定要嫁過去!
要是他們當初沒成婚,就不會有媽媽,更不會有我了吧!
外公與外婆結婚後,也是因逃難來到了台灣,居住在宜蘭;在生下第四個孩子後不久,外公就因肝病去世了;當時最大的孩子-也就是我媽媽-才在唸國中而已;所以,外婆是獨自一人把四個小孩子撫養長大的,也因此至今我們跟舅舅及阿姨之間的感情都很好。
西元一九四九年,這個時間點在歷史課本中被認為是國共對峙至今的起點,但對我的父母,還有其他許多在此時來到台灣的人而言,是對故鄉的告別,更是新生命的開始。
1981 A.D.:蔣家在台灣最小的孫子出生
時間來到民國七十年。
在我出生的時候,爸爸還是軍人,駐紮在金門;媽媽是國小老師,正帶著姐姐住在宜蘭羅東的外婆家待產。據說我出生的當天早上,媽媽還騎著腳踏車去學校上課;接近中午的時候就感覺要生了,就趕緊回家,接著再送往醫院;約十二點多的時候我就出生了。
「生你的時候很順利,沒有什麼痛苦,所以從小就知道你會很乖很聽話。」每當媽媽講到這個故事時,都會拿這句話做結論。
當時,台灣還不流行某某年級這種名詞,社會風氣也不如現在開放;於外,剛歷經中美斷交的衝擊;於內,竹科成立不久,日後成為台灣產業主力的科技產業正要萌芽。
在我出生的那個月份,四月,恰好發生了一些世界大事:雷根總統被暗殺、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成功、還有獲得普立茲獎的華盛頓郵報記者,被揭發其獲獎的報導是捏造的……。
不過,在這些大事的背後,也有一些漏網新聞:
【聯合】70.4.30 對我不重視版權的行為 傅利德曼表示遺憾
早在二十幾年之前台灣就已經出現了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聲音;然而長期不重視的結果,使台灣企業無法累積研發實力,所以仍然是關鍵技術的進口國;經濟學大師當年的遺憾,成為台灣今日的痛處。
【中央】70.4.12 孫院長在科技顧問會議中提示 重新調整經濟結構 及早培植人力資源
令許多產業界人士懷念的孫運璿資政,在行政院長任內最重要的建樹就是完成台灣的產業轉型;在此次科技顧問會議中,確定台灣要以「能源利用、材料科技、電子與資訊工業」為發展重點,也將促使教育部門努力於科技人才的培育。以後見之明來看,這次會議奠定了日後台灣成為科技大國的基礎。
【新生】70.4.24 台灣地區實施戒嚴卅年 絕大多數居民認無妨礙
這樣的新聞在今天看來顯得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民意調查中,卻有百分之六十點三的人認為「廢除戒嚴法對社會生活安定與國家安全會有影響」,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贊成「結夥搶劫、擄人勒索、暴亂等案件應用軍法審判」!我們固然不能夠因此就認為台灣應該回到從前的戒嚴時代,卻可從中看出台灣人民對安定生活的渴望是始終如一的。
「我從哪裡來」的故事寫完了,可是尋根的路才剛剛開始。爺爺過世後,爸爸叫我用電腦重新修正家裡的族譜,我的名字也第一次出現在上面。之後,他很認真的跟我說,不管以後台灣跟大陸的關係如何,有機會的話一定要把台灣這邊的族譜跟大陸的接起來;也許要等到那個時候,才算是真正找到自己的根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