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 《烏衣巷》

傍晚,加爾各答大街上車水馬龍。Maiden公園旁的Chowringhee Road是貫穿加爾各答南北的主要幹道,即使路面多次拓寬,而且也加蓋了陸橋,仍然無法應付龐大的車流。不只在街上,大公園內部也相當吵雜。公園北邊的 BBD Bagh是整個加爾各答的市政中心,車流量本來就大;而為了紓解Chowringhee的車流,市政府只得把公園用車道切割成幾個大塊,結果就是即使在公園內部,還是聽得到擾人的喇叭聲。

結果,整個Maiden之中比較安靜的地方,只剩下Victoria Memorial Hall了。門票是相當親民的四塊盧比,即便是要進到紀念館內部一窺究竟,花費也不超過150盧比。因為腹地廣大,而且維護得宜,若不是因為悶熱的天氣,漫步其中竟然有身處英國鄉間的感覺。只是,四處林立的雕像,還有全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充滿典型殖民風格的紀念堂,一再提醒遊客:不到百年前,就在這裡,曾是英國人在亞洲張牙舞爪的根據地。

加爾各答的歷史,其實也就是大英帝國的東方殖民史。

十六世紀,一艘東印度公司的小船,從孟加拉灣沿著Hoogly River逆流而上,悄悄地靠了岸。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省的根據地。根據海權至上的思想,這個地方要靠近海岸以便於船隻補給跟貨物運輸,同時也要遠離權力中心,以免招人耳目。於是,加爾各答建城了。

其時正是大英帝國稱霸世界之際。亟欲大展身手的英國人,一眼就看上這塊風水寶地:Hoogly River的氣勢一點也不輸泰晤士河,Bengal更是自古以來的富庶之地;於是,一棟棟深紅色的英式建築接替出現,港口邊開始出現各式船隻,也許剛從廣州駛來,而下一站是倫敦。這些英國人的野心不止於經商,在加爾各答建城後,接在政府建築、碉堡、橋樑道路之後,居然在市中心又建造了一個全亞洲最大的城市公園,氣勢完全不輸倫敦的海德公園。

說穿了,在當年,加爾各答就是東方的倫敦。

加爾各答的全盛期,在維多利亞女皇時期達到高峰。Victoria Memoral Hall,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印度女皇。諷刺的是,因為是政經中心的緣故,再加上知識水準較平均,加爾各答也是全印度反抗殖民統治最力的地方。二十世紀初,為了避免日益嚴重的衝突,再加上為了與俄國爭奪中亞的權力地位,殖民者把首都一口氣搬到千里以外的內陸大城德里。這也埋下加爾各答衰敗的遠因。

二戰結束後,印度獨立,但印度教與回教的對立卻日益嚴重。原本在追求獨立中互為支援的兩股力量,現在卻以生死相搏;後來經由匪夷所思的「投票」,印度分裂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與信仰回教的巴基斯坦。原本的Bengal省,因為東西兩邊各有不同的宗教,即使語言、人種絲毫無異,就因為這樣分裂成不同國家,一個是東部的東巴基斯坦,一個是西部,屬於印度的西孟加拉省。喪失政治地位後,加爾各答的經濟腹地又硬生生少了一半。

但是分裂造成的傷害尚未結束。1971年,原本東半部的Bengal尋求從巴基斯坦中獨立出來,引來巴基斯坦的武力鎮壓。基於人道立場,印度政府開放邊境,讓難民大量地進入印度境內。進入印度後,這些難民最終的落腳之處,當然就是離邊境不到一百公里的加爾各答。當時加爾各答的人口幾乎膨脹了一倍之多,隨之而來的是犯罪、經濟衰退、失業......時至今日,住在加爾各答鐵道沿線的窮苦人家,大部分其實都是當時的難民。

走出Victoria Memorial Hall,好像從過往的榮景跌回現實。小販一窩蜂衝上來,兜售廉價的紀念品,計程車司機大按喇叭,想抓住觀光客好好敲一筆。不耐煩地轉身走開,恰好瞄到維多利亞女王端坐王位的雕像,似乎正靜靜地看著這片她從未造訪的南亞大陸。

隨著維多利亞時代消逝,加爾各答的過去也不可能復返了。

(待續)

圖說:下午五點的Victoria Memorial Hall。因為是大背光,得要開閃光才拍得到全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ue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