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的歌劇,套上近代的故事背景搬上大螢幕,很有後現代拼貼藝術的感覺。
一開始讓人相當驚艷。即使來到了電影,要扛起魔笛的序曲也不能簡單應付。從功能來看,序曲扛起了整部歌劇百分之八十的成敗。一般而言,歌劇共有兩到三幕,時間冗長,其中有男女獨唱的詠嘆調,或對唱,更有合唱;但全用器樂表現的就只有序曲部份。既然叫做序曲,功能當然不只是等開幕的背景音樂;講究一點的,序曲必須包含整部歌劇各個主角的旋律、暗示故事的發展,以幫助觀眾進入狀況,如「卡門」的序曲就包含了慶典、鬥牛士之歌、更在最後納入了一小段悲傷的音樂來提示整個故事以悲劇收場。最後,甚至有些序曲寫得太好,如「蝙蝠」、「費黛里奧」,使得大家只記得其音樂,反而忘記他原來是個序曲而已。而在這部電影裡,伴隨著序曲展開的是從壕溝到平面、再到空中、最後又回到地面,一鏡到底的手法讓人全神貫注,但在不同的場景轉換下又不會過於沈悶。從幕起到進入故事,這部份算相當成功。
可惜的是,除了序曲部份讓人驚艷,其餘的快兩個小時,導演都太遷就歌劇形式,而讓整個故事走得不甚流暢。印象最深的,是捕鳥人Papageno出場那段----試問他老兄帶著七彩鳥在戰場上幹嘛?在大砲飛來飛去的戰場上,而且之前才出現過通信兵,打死我也不相信他養的是軍鴿!當然,更不用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把整個故事交代清楚了。
電影簡介上說,導演兼編劇是個善於改編經典的大師,之前改編過沙翁名劇。但很明顯地,歌劇與電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影經驗:電影時間短、歌劇時間長;電影是用演的、歌劇是用唱的;電影要的是表現故事與人物、歌劇要的是唱出樂句的喜與悲......。所以,雖然看得出這是一部花了相當多心力完成的作品,卻不知該分類成改編自歌劇的電影,還是用電影手法完成的歌劇。
我寧願把他看成後者,因為這種做法也許是其他歌劇重新進入大眾市場的可能途徑之一(除了進軍百老匯以外)。
- Feb 11 Mon 2008 00:17
[電影]the magic flut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