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度即將崛起?

對許多人來說,上面這句話應該是肯定句,而非疑問句。

過去,一想到印度,最先映入腦海的是泰姬瑪哈陵、咖哩、瑜珈;但在九○年代,當時的財政部長,現任印度總理Manmohan Singh推動經濟改革之後,印度已然轉變成企業外包中心。從前那個喜歡吃咖哩的國家,現在還會幫你處理帳目、報稅、設計電腦軟體。

毫無疑問地,印度有世界一流的人才。串連邦加洛(Bangalore)-海德拉巴(Hyderabad)-清奈(Chennai)的黃金三角地帶,資訊工業產值直追美國矽谷,靠的就是印度會說英語、教育程度高、專業能力頂尖的軟體工程師;印度也是每年佔在美國、英國留學生比例最高的國家,前一陣子美國政府計畫刪減每年核發H1-B工作簽證的數量,還意外地引起微軟、英代爾等大企業關切。原因無他,「我們需要印度人!」更不用提IIT與IIM,印度兩大理工與商學人才少林寺,水準已經與世界名校不相上下。以IIT為例,每年將近二十萬人競爭約八千個名額,錄取率比哈佛還低,畢業生離校前就被FORTUNE500大企業訂光;首任總理尼赫魯的遠見,六十年後收到了豐盛的果實。

連續三年都維持百分之八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印度也是近年來少數在國際上走路有風的國家。成長動能除了外國企業投資,本土企業也從未讓印度人失望;尤其是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從飯店業起家,在國際上已是家喻戶曉的Tata Group,事業範圍橫跨出版、化工、機械、汽車、電信、資訊服務。今年三月,Tata Steel才宣佈併購世界排名第五的英國鋼鐵廠Corus,成為繼Mittal併購Arcelor之後,印度在全球鋼鐵業又一次重要的攻城掠地。Ratan Tata(Tata Group第三代接班人)「2008年要生產單價十萬盧比(約六萬台幣)的汽車」的夢想,也在集團內鋼鐵與汽車部門垂直整合的優勢下,更加有實現的可能。

今年初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首次邀請印度Gurajat省的總理介紹他如何推動經濟發展(後來因為選舉在即而婉拒出席)。這也是第一次有「地方官員」被邀請參與這個世界級的領導人聚會;甚至英國女星伊莉沙白赫莉下嫁印度富商的新聞,也讓印度人津津樂道許久。

然而,就此斷定印度即將起飛,未免言之過早。在耀眼的經濟成長背後,藏著更多難解的結構問題。諷刺的是,關鍵正是印度引以為傲的人才培育與產業結構。

雖然印度的資訊人才已有世界一流水準,整個國家的識字率卻只有百分之七十;「剩下那百分之三十,搞不好有人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一份IMF2003年的研究報告毫不客氣地批評。IIT等名校佔盡資源的結果,受害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師生。在鄉下的中小學裡,教室破舊不說,問題還包括師資短缺,沒有教材,每週實際授課時數不到三十小時,比全歐洲工時最低的法國(三十五小時)還少;有更多孩子只念了三、四年書就得輟學做工,或是根本沒有機會上學。由於過分重視金字塔頂端的菁英教育,印度眼前的成就可能已埋葬了未來的機會。

看似強盛的經濟,內部也是困境重重。

在製造業與資訊服務業突飛猛進發展的同時,擁有百分之七十就業人口的農業,成長率卻一直維持低檔。有超過七億人的工作與農業直接或間接相關,印度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然而每年還是得花大把銀子向外國購買糧食,使好不容易累積的外匯又拱手讓人。探究農業不振的原因,無非是過度仰賴氣候因素、農地產量低落、政府及企業對農業投資不足,農民的耕種誘因減低。更嚴重的,在於這些農業人口缺乏最基本的知識技能,讓他們可以投入新興的工業或資訊業,最後只好死守家裡僅有的一片田地-----這對正需要土地擴充產能的工業部門又構成一大阻礙。因此,近年來印度的農業與工業對立急遽惡化,最主要原因就是土地的取得。

所以,在這個人口成長全球第一快、面積第五大的國家裡,產業界面臨的普遍問題居然是人力短缺以及土地取得不易,這種矛盾也就不難理解了。

基礎教育與產業資源扭曲等問題還停留在公共政策層次;只要有個負責任的政府上台,大刀闊斧改革一番,幾年後問題就可漸漸獲得改善。然而,號稱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不但沒有掌握民主政治的理性思辨精髓,反而把民粹主義、意識形態之爭等缺點發揮地淋漓盡致。

印度政治的特色是多黨林立,即使歷史悠久如印度國大黨,在國會裡的席次也不超過百分之二十五。政治版圖過於破碎,使得大黨不得不跟其他小黨結盟以謀求執政地位,背後隱藏的就是內閣席次,甚至預算經費的交換,各項政策更是多方妥協下的結果;其次,執政聯盟易起也易落,倘若利益分配不均,掌握關鍵席次的小黨另投他處也是家常便飯。這些特性,再再都影響了政策的規劃品質與執行力;而向來為人詬病的公務員貪污問題,對於整體政府部門的影響更是雪上加霜。

另一個隱藏在印度社會之中,更難解的難題,是生而不平等的階級制度與價值觀。

把人民區分成僧侶、戰士、商人、農民四大階級的制度,在印度已經有超過千年的歷史;在這套制度下,不同階級之間不得通婚,某些時候甚至不能往來,更不用說在四大階級以外的Dalit(即俗稱的「賤民」)。由於階級之間不可能流動,等於人一出生,這輩子的前途就已經決定了,不論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久而久之,人們也放棄了改善生活的慾望,「安於現狀」就成了印度普遍的價值觀。

這套由婆羅門教建立的社會制度,雖然已經被印度政府三令五申給廢止了,但仍然支配著日常的社會運作。翻開報紙,每天都有跨階級通婚不被家族認可,結果造成婚姻破碎的悲劇;而在男女交友版,徵友者除了要提供年齡職業身高體重外,最重要的一欄就是caste(階級);甚至在國會裡常常吵翻天的話題,也是特定階級在國會的席次應不應該保留,以及如IIT的一流國家學府,是不是也該為Dalit設立專屬入學管道。

這整套制度與價值觀才是影響印度長期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因為「安於現狀」,即使明知生活有諸多缺點,卻少見印度人自發性地進行大規模、根本性的改革;印度人寧可把精神花在當下的及時行樂,也不願意投入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基本功;其結果就像印度備受批評的電影一樣,乍看之下男女主角的外貌都十分出眾,電影的聲光娛樂效果也夠吸引人,整部電影甚至可以拉到歐美國家拍攝;但若問到電影的內涵、導演想傳達的意念為何,則一概付之闕如。實際上,在印度大為流行的歌舞愛情片,故事情節、人物角色完全不符合當下社會狀況,或許也可看作印度人逃避現實的一例吧!

若把中國比喻成剛睡醒的巨龍,印度就像是亟欲起飛的巨象。強壯的四肢與壯碩的身軀,再加上可以輕易吸取資源的長鼻,使它即使不攻擊旁人,旁人也會對它心存敬畏;但在速度至上的二十一世紀裡,靈活與彈性才是致勝的關鍵,而這正是笨重的巨象不擅長的。要求印度這麼一個龐大的國家做改變固然殘酷,但若不變,終會被世界所淘汰。別忘了,在草原上連獅子都懼怕的大象,只要放隻老鼠從耳朵鑽進腦袋裡胡鬧一番,不用多久,這隻大象一樣得倒下受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uet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